close

為了更具體詳盡地追尋高更生活與繪畫的足跡,不妨利用現代科技的工具,就是「Google Earth」及「Google Map」,可以很快速又有效地插繪出高更的「生命地圖」及「繪畫地圖」。下面是我整理出來高更在不同年齡的生活足跡,也就是他在不同年代的不同移居或落腳處。這樣對高更這位波西亞米人(流浪的藝術家)就可以很具體而實際的掌握他的生命驛動痕跡;如再對照他在不同時間與地點所繪畫的作品與畫風,就可以看見他當時所風迷的畫派與該時期作畫的特色。如果再深入些,也可以製作高更在先後不同年代的〈巴黎市區內移動足跡圖〉。先從他出生地的區、街、巷、號到他設工作室,以及他開畫展,還有他往返國外的旅程再又返回巴黎的不同落腳處。這樣分別加以標記出來,就是高更在巴黎市區的足跡圖以及畫跡圖。還有他曾往法國的西北方的盧昂及諾曼地,還有布列塔尼的阿凡橋;甚至在1888年赴法國東南部的阿爾與梵谷共同生活與繪畫前後約兩、三個月並成立〈未來畫室〉的足跡,這樣就可刻畫出高更在〈法國境內〉的旅行與生活經歷和繪畫的地圖。至於他赴海外航行追求異國的探險,則是從他2歲時就與家人遠赴秘魯依附外婆親族;之後他少年時期成為商船海員及加入法國海軍;還有他與太太及全家人搬到丹麥的太太娘家。他也曾赴巴拿馬參與運河開挖工作;還曾兩度來回大溪地,甚至最後客死異鄉—馬克薩斯群島。把這些事跡利用環繞地球攝影或衛星導航﹙GPS﹚的方式來追尋高更當年漂泊流浪海外生活與繪畫的足跡。以上這樣的追跡絕對是個全然不同的體會與體驗。甚至利用Google的網路攝影機都可以立即看到這些高更在海外旅跡當地的景觀和建築,只是基於商業的運作與考量,見到的畫面常看不到美麗的自然景觀,反看到大多數是些國際連鎖的旅館或民宿客棧的圖片。

16世紀是西班牙海權橫霸世界的時代,18世紀則是法國殖民全球的世代。這段世界發展史蹟,通常都是由〈航海冒險家〉首先啟動,再由海軍以武力侵佔成為〈征服者〉,接著就是〈傳教士〉以及〈藝術家〉緊跟其後他們分批逐次,不斷向其海外的殖民地滲透;不論出於「開發」、「啟蒙」、「拯救」或「保護」之名,其實都隱含著多種不可言喻的「目的」與「企圖」!高更以藝術家的「身份」與「角色」以及他的畫作及在各地生活與行徑,其實也就是他所生、所長整個時代環境的反射與聚焦。

曾見有資料說,高更曾環遊世界一周,或許他那時也曾到過台灣的淡水港或台南的安平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西班牙及法國殖民戰爭的遺跡。對了,高更曾利用當時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而開始研究並認識與瞭解印尼爪哇人的長相及衣著打扮,還有爪哇的民俗藝術文物,並把這些爪哇的原住民藝術元素納入他新的畫作中。

現在正舉辦〈高更特展〉的北美館的周遭也正有台北花博的盛會,其中也設有個「寰宇庭園區」,這樣具多樣異國情調的藝文盛事,應頗能符合〈高更〉的口味吧!如果你是高更迷是否也會有相同的所體會或感動呢? 

1848年—0歲出生於法國〈巴黎〉
1849年—2歲隨家人移居南美洲〈秘魯〉
1855年—7歲回到法國〈奧爾良〉
1865年—17歲船員航行到中南美洲〈巴西〉
1868 – 1869年—20歲加入海軍航行到〈地中海〉、〈北海〉、亞洲印度洋、波羅的海 等地區
1877年—29歲在巴黎〈蒙巴納斯〉成立工作室
1884年—36歲搬到〈魯昂〉(巴黎西北區)
1885年—37歲搬到〈丹麥〉及法國西北的布列塔尼
1886年—38歲阿凡橋
1887年—39歲〈巴拿馬〉、〈西印度群島〉的〈馬丁尼克島〉
1888年—40歲二度到阿凡橋及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十月、十二月回〈巴黎〉
1891年—43歲大洋洲〈大溪地〉
1893年—45歲回法國〈阿凡橋〉
1895年—47歲二度回大洋洲〈大溪地〉
1901年—53歲馬克薩斯群島的希瓦瓦地
1903年—55歲死於馬克薩斯群島的希瓦瓦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那些年的繪本故事 的頭像
    那些年的繪本故事

    那些年的繪本故事-

    那些年的繪本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