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借題策展的創意風險—(5)

 

北美館〈世外桃源〉展場入口是以法國古典主義大師普桑的〈阿卡迪亞的牧羊人〉這幅由羅浮宮收藏的名畫,採投影的方式折射在門口的流蘇上。策展人在說明他為何先引用距我們已有兩千多年前的羅馬詩人〈維吉爾〉在當時對〈阿卡迪亞〉的神話描述詩句來彰顯此展的主題,然後他再選取與我們相隔約四百年前的法國古典主義畫派宗師普桑的最知名的代表畫作〈阿卡迪亞的牧羊人〉來開宗明義點出此展的主題及為所有展出品畫龍點睛的號召標竿。因為此畫是收藏在羅浮宮的十七世紀古典畫作,並非來自收藏現代畫的龐畢度中心;所以策展人要用它來借〝題〞發揮他的策展創意時,也只能以虛擬的投影方式來展現他的意圖。至於他為何要選普桑的〈阿卡迪亞的牧羊人〉這幅畫呢? 我想,普桑是法國史上國畫派的第一位知名的古典主義畫家,他的後半生是在羅馬渡過;所有的知名繪畫也大致都在羅馬完成,而且他以〈阿卡迪亞的牧羊人〉為題的畫作就有兩幅;展場提到這幅是1647年的作品;另幅同名畫作則是更早17(1629-1630)的創作;策展人曾約略提到在那幅較早的畫作中墓碑上有個骷髏頭顱,突顯著死亡的悲傷意涵,而被來作展場破題之用的這幅骷髏頭顱就不見了。看來法國策展人似乎非要用法國畫家的作品來做展覽開場的作品不可,這種做法多少也是有帶點國族沙文主義。不但要求這麼高的策展費,展場設計與佈置還要突顯法國藝術的優越性,難怪在第556號的週報就有人為文批評說法國策展單位在〈阿卡迪亞〉巡迴展的一些做法與說法無意中就顯現了法國的藝術傲慢與文化霸權的思維。

大家知道,在台北展出的〈世外桃源〉展是龐畢度中心以此為名的〈亞洲巡迴展〉的二站;除了之前在南韓〈首爾〉的展出,好像台北之後還有〈澳門〉的展出?〈世外桃源〉能在台北展出當然是北美館努力爭取的成果,但此次以〈世外桃源〉為主題的展覽其意義及對展品的選擇其實對策展人與台灣主辦單位都是個很大的挑戰與考驗。因為這應是台灣首次並非以「畫家」或「畫派」,而是以「主題」來策展的國際性藝術大展。過去在台灣展出的國際藝術展覽,泰半也都是來自法國的羅浮宮、奧塞或龐畢度中心,例如「喬托」、「馬蒂斯」、「米勒」、「畢卡索」或「梵谷」等等大師名家的畫作展,或「莫內及印象派畫作展」、「安迪沃荷展」等皆是,似乎未曾見過以如此既抽象又空泛且對大家並不熟悉的「主題」性的展覽。前面曾說過,「世外桃源」這個主題對台灣民眾來說,看似熟悉卻又感到陌生,對成年人是如此,對年青人特別是中、小學生更是難以理解或體會。

整個策展主題要追溯到西元前的史詩、神話、寓言、戲劇、詩歌、神學、宗教再延伸到現代的電影,心理學;其中又牽涉到地理與歷史;可說是融合文學、藝術、文化等所有古代及現代藝術的重要元素,來建構、支撐整個〈世外桃源〉這樣的展覽主題。另外策展人對「子題」的推敲和設定以及所展出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選擇安排;都還要能貫穿整個主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全部展出品的相互對映與反證,更重要的是藉著展出品如何來詮釋與解讀展覽主題的意義並表達出展覽所欲傳達的訊息與意涵;最後還有此展出所要達成的效果。此展的展期至今已剩下最後的兩週;卻仍未曾見任何台灣觀賞者提出嚴謹且具深度或專業性的回應評述或報導。策展者與主辦單位除了追求〈參觀人次〉這種「量」的指標外,如何在展覽「質」的方面進行嚴格的自我驗證,應有很大的思考與評斷空間。而相對於此,對觀賞者也是另種極大的考驗,因為這樣的「主題展」有些觀賞者只是為了趕流行或在假日有個消耗時間的去處,甚至為了抽獎(台北到巴黎的來回機票)而去看展,主辦單位為了展覽催人氣,也都用此抽獎當誘餌。另就展出品而言,除了十位大家較為耳熟能詳的大師級畫家如: 畢卡索、馬蒂斯、夏卡爾、克利、雷傑、米羅、雷諾瓦等人外,另外的32位畫家(42位藝術家)則是一般民眾較少耳聞或詳知;而這些藝術家們與展題有關的作品也都是首次在台展出。上述這些因素,自會成為特殊的觀賞基本條件,也對台灣的觀賞者可能形成了另道觀賞此展的門檻或障礙。外界民眾如想充分又自由且全然地欣賞與體驗這樣的展題,或要從這些藝術家約80多件作品中領略個中旨趣,的確是要具備相當的多元文化、藝術的素養,或至少必須做好「西洋美術史」與「世界歷史」的功課,否則必然會出現「看不懂」、「不會很想看」或「沒什麼好看」這樣的反應!

更多藝術類相關訊息歡迎上青林網站:www.012book.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那些年的繪本故事 的頭像
    那些年的繪本故事

    那些年的繪本故事-

    那些年的繪本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